中新經緯10月18日電 題:咖啡聯手便利店,雙方真能各取所需?
作者 朱丹蓬 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、食品產業(yè)分析師
當一杯現磨咖啡的價格從30元左右普遍下降至“9.9元”時,咖啡的消費場景被極大拓展。咖啡的購買不再局限于社交屬性強的自有品牌門店,而是更多地出現在便利店、網吧、連鎖酒店和書店等多元化場所。
近日,NOWWA挪瓦咖啡宣布與見福便利店達成戰(zhàn)略合作,雙方將就“咖啡+便利店”模式開展門店聯營,首批合作的150家聯營門店已經落地!翱Х+便利店”模式能否成功實施?在門店聯營模式中,雙方能否各取所需?
從NOWWA挪瓦咖啡及其他咖啡品牌過往“店中店”合作來看,咖啡品牌一般都不是頭部品牌,而是有一定市場知名度,但在激烈競爭市場中,并不具備體量和資金絕對優(yōu)勢的品牌。在合作模式上,“店中店”模式主要是咖啡品牌占用便利店的一角,利用自己的供應鏈、員工和品牌,以更低的成本運營,直接“接收”便利店的客流。這種模式具有占地面積小、投資少、盈虧平衡點低等特點。
在這場聯手中,流量與品牌“卡位”可能是咖啡品牌最重要的訴求。對于還在承受“價格戰(zhàn)”與鋪店引流雙重壓力的中游咖啡品牌而言,與便利店聯手“店中店”模式,能夠發(fā)揮咖啡品牌原料供應鏈優(yōu)勢,又能降低水電房租等固定成本,提升核心效率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咖啡品牌“卡位戰(zhàn)”中,優(yōu)質點位資源變得愈發(fā)稀缺,特別是對于非頭部的咖啡品牌,利用“跟隨法”(緊靠其他咖啡品牌門店開店)搶市場的難度越來越高。而位于居民社區(qū)、商圈和辦公區(qū)等人流密集點的便利店,成為消費者“隨手購一杯”咖啡的優(yōu)選場景,咖啡品牌直接利用便利店等搶占市場位置,形成“毛細血管網絡”,或許是新的思路。
而對于便利店而言,引入專業(yè)咖啡品牌形成“強強聯手”,升級品類組合則是合作的重心需求。當前,便利店競爭日趨激烈、同質化現象愈發(fā)嚴重,日常需要不斷優(yōu)化sku(最小存貨單位)吸引并穩(wěn)定客流。隨著咖啡消費的增長和消費者對咖啡品質要求的提升,現磨咖啡勢必成為便利店重點維護的品類。而與自營咖啡相比,專業(yè)咖啡品牌不會給便利店帶來供應鏈壓力,同時自帶品牌吸引力,更可能成為便利店競爭中的差異化亮點。同時,專業(yè)咖啡品牌的品牌吸引力,也可能吸引附近有咖啡需求的消費者走進便利店。顯然,重疊的目標消費人群,將促使便利店與咖啡品牌雙方互帶流量。
然而,雙方真正要實現各取所需,也面臨一些難點。對于咖啡品牌而言,“店中店”模式限制了經營面積,備貨和操作空間被限制,意味著品類減少,或無法滿足消費者多元的需求。另外,店鋪面積受限可能會影響咖啡品牌的形象展示,店面的裝修展示等不能與品牌門店相一致,是否會影響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也有待觀察。
其實,“咖啡+”新場景的跨界并不簡單。此前咖啡品牌依托加油站的合作就未達預期——曾與中石油合作開設咖啡店的咖啡品牌多百特已從北京北二環(huán)中石油加油站撤店,瑞幸也從中石油多家加油站撤店。這些案例提示,兩者合作雖然能直接鎖定客群、省去選址苦惱、節(jié)約開店成本,但能否讓雙方真正實現銷量的提升,還取決于很多其他因素。例如,還需考慮如何保障供應鏈優(yōu)勢發(fā)揮、如何不犧牲產品和服務品質、如何保障品類供應、如何做好品牌展示等問題。(中新經緯APP)
中新經緯版權所有,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
責任編輯:張芷菡